查看原文
其他

我们母女在美国一起上性教育课 | 竞波专栏

2017-08-10 菁kids上海 菁kids上海



文 | 竞波  图 |  Jon Flobrant


养育女儿,每天都像在走地雷阵——随时可能触到“不能说”的话头,引来情绪大爆发,或者一连串让人为难的敏感问题。


最难的话题当然是有关青春期发育。


今年初,本地公立学校采用了新的性教育教材。有家长拍照了几段教材内容,传播开来,随之爆发了大讨论。反对派家长认为,新教材宣传早恋,内容与孩子年龄严重不符;赞成者说,法律规定的“适龄”,是指孩子们能否理解的年龄,而不是家长是否放心的年龄。有家长痛心疾首,对着学区代表大喊:你们怎么敢用这些垃圾教育我的孩子?!


我小时候上的生理卫生课其实很简单,但听得很尴尬。这么重要的话题,家长不容易讲好。如果学校也讲不好,那,又该怎么办呢?


有家长大力推荐斯坦福儿童医院举办的Heart to Heart青春期教育课程。$100美元两次课,每次两个小时,要求妈妈和女儿同去。


上网一查,居然爆满,要等几个月才有空位。针对年龄段为10-12岁,小女儿已超龄一年,我赶紧报了名。


临去上课,小女儿开始抗议:“为什么要和妈妈一起去?”“我都知道怎么回事儿了,不用再学,能不能不去啊?”“多难堪哪!!!”


说实话,我脑子里的问号比她还多。但钱都交了,还是硬拉着她去了。


课堂是一个一百多人的会议厅,坐满了一对对母女。妈妈们安静有礼,而女孩子们低着头,脸上带着不情愿,小女儿立刻感觉找到了同类。


神奇的是,演讲开始没几句话,会场就兴奋起来。


50来岁,身材十分苗条挺拔的演讲人Mary Patterson,斯坦福大学人类生物学系毕业,北卡公共卫生学硕士。她在演讲中经常大步走动,挥舞双臂,用夸张而幽默的全身动作来表达。


Mary先在一张大纸上画出两个紧紧挨在一起的小女孩,5-6岁,个头小,脸蛋圆。另一张是同样的孩子长到14岁,一个小胖子,一个很瘦,高出两个头。


Mary说,青春期发育,受基因影响,女孩子之间在身体上差异加大,同伴之间的压力也增大。这也是一个敏感多变的情感发育期,充满了情绪上的起起落落。(听到这儿,妈妈们会意地笑了)。


情绪是无法选择的。Mary说,没有人早晨起床之后,对着镜子说,我决定今天要情绪郁闷。(孩子们大笑)。


但是,我们可以学会了解情绪。有研究证明,对自己的情绪有清晰了解的孩子,成年之后往往有更好的判断力,能做出更好的决定。


Mary看着妈妈们说,家长们要做的,是接受,并帮助孩子正确地说出,自己是感觉愤怒、烦躁,还是兴奋。


再进一步,无论情绪如何,采取什么行动,却是我们自己选择的。


行动会产生后果。做法不同,后果也不同。Mary放慢速度,加重语气,“女孩子们,你们要从小学习预测行动的后果,不感情用事,权衡利弊之后再采取行动。”


Mary继续说,“在人与人的关系上,行为应该与感情相匹配。”


接着,她走到舞台的最左边:“比如,你在路上遇到陌生人,是什么感觉?”“没感觉。”不少女孩子举手说。


Mary往右跨了一大步:“如果看到不太熟的同学呢?”“可能会说Hi。”


Mary又跨一步:“如果看到特别好的朋友呢?” “我会很高兴,跑过去加入她们。”


“如果看到最爱的奶奶呢?” “我会马上跑过去抱住她。”


这时候,Mary已经走到舞台右边,夸张地环保手臂说,“你给了奶奶一个大大的拥抱,这个行动的后果很可能是,奶奶一高兴,马上带着你去买好吃的。”


然后,Mary慢声问,“如、果、看到陌生人,你会跑过去拥抱吗?”


女孩子们一起大声说,“No!”


等会场安静下来,Mary一字一顿地说,“我们再想一下,如果两个人亲吻、拥抱,甚至进行性行为,这样比日常亲密百倍的行为,是不是彼此都要有比天还高比海还深的爱才可以呢?”她一步跨到舞台最右边的墙根下,后背紧靠着墙,踮起脚尖,手臂尽可能张开地画了一个大圆圈。


看得出来,小女儿很震动。而我是感动加感激。一个对女孩子极为重要的道理,居然被Mary如此简单地表达出来了。


连着两周共四小时的演讲,包含发育、生育、男性等等,充满了尖叫和大笑。很多女孩子提问。Mary来者不拒,即使是小纸条上的匿名问题,也坦然地大声念出来,一一正面答复,没有一丝犹豫和回避。


课程结束,妹妹坐在副驾驶位,问了很多问题。我边开车边回答,两个人挨得很近,却同时面向前方,免去了眼对眼的不自然。刚才听演讲,也是这个姿势。


Heart to Heart是由Julie Metzger在念护理硕士的时候,于1988年创办的。她在演讲了14年之后,才突然意识到,其实妈妈们收获更大。妈妈们学到,原来可以如此开放而幽默地聊这个话题,用这样的比喻,用这个声调,讲出真正的器官名称。女孩子和妈妈们在一起,收获的是,作为一个女性的自信和勇气。


北京人,留美15年之后,回国居住12年。在上海加入英文媒体《Shanghai Family》,在北京参与创办国际教育媒体《菁kids》并担任执行出版人。2016年又随全家搬回加州湾区。有两个正值青春期的女儿。


 

菁kids 2017 8月刊 《养育女孩》更多菁彩内容[点击查看导读


|编者按|

让我们来谈谈家里的宝贝女儿


|封面故事|

一直小众,始终坚定

培养有自信的女性 | 访英国温布尔登女校校长JaneLunnon

如何养育女儿? 基于性别不平等现状的一些思考

如何养育女孩子 ——写给爸爸们


|专栏|

我为什么越来越不爱晒娃 

心连心的勇气

听说爱旅行的人容易找工作

养育女儿是我的全新体验


|在读|

卢梭育儿观:纵其自然,教其自由 | 读《爱弥儿》有感


|话题|

创造性从何而来?未来移动工具设计专家谈创造力培养


|看世界|

冲绳“2+1”亲子游


|美食娱乐|

思慕雪行家


|出去玩|

栖一处海上石舍,观海弄娃

本文原载菁 kids 8月刊《养育女孩》,印刷版于2017年8月出版发行,扫描下方二维码,可进入微店订阅。


菁kids上海

www.jingkids.com

国际教育|家庭生活|社区活动


更多菁彩内容

请点击阅读原文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